开栏的话 (
相关视频) 装备制造业和信息产业对一个国家的工业建设,具有超越一般市场价值的战略地位。我国“十一五”规划和“中长期科技发展纲要”明确提出,要在未来掌握一批事关国家竞争力的装备制造业和信息产业核心技术,使该领域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这一战略对我国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意义深远。 本报广州5月27日电(记者赖伟行)南国仲夏,坐落于广州经济开发区的广州数控产业化基地正在紧张建设之中,2010年该基地建成后将成为国内最大的机床数控生产、研究和培训基地。届时,广州数控设备有限公司生产的GSK系列数控系统的年产量将达到8.8万套,年产值达20亿元,有望跻身世界前三名;而伺服电机将由目前的年产2万台提高到20万台,产品性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数控产业在我国属于新兴产业。过去10余年,进口数控设备的大量涌入,多家进口数控系统商不断降价促销,使得竞争愈发激烈,形成“群狼环视”的局面。广州数控在市场一浪接一浪的冲击下能站稳脚跟、发展壮大殊为不易。从集体企业改为股份制企业的广州数控,早在1991年创办时,还只是一个仅有20多人的“小不点”。通过开拓并扩大旧机床改造业务,才度过了艰难的创始阶段。 虽然是小企业,技术力量也不强,但广州数控通过市场调研发现,我国机床行业与国际同行业的差距较大,主要表现在机床的总体生产效率,持有技术的先进性,国际化的推广程度,尤其表现在产品创新方面,而国内企业的优势则在于国内市场的开拓及对本土市场的把握程度。1997年,广州数控开始转变观念,将自身定位为专业研发企业,从“跟着走”变为“跟我走”,主动出击,广泛联系国内高等院校的科研力量,找课题、上项目,通过产学研相结合,引进开发科学的工艺管理流程以及先进设备,生产具有自主品牌的机床数控系统、伺服驱动装置与伺服电机。 国家“八五”、“九五”科技攻关和加速产业化为广州数控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他们紧紧抓住,先后研发生产了数字式交流伺服驱动装置和普及型数控系统,填补了国内空白。当时此类产品都靠进口,而广州数控这一产品投入市场后,进口的同类产品价格下降了30%。不少外国公司通过销售代理谋求与广州数控合作,提出多项优惠条件,前提是广州数控停止自主品牌伺服驱动产品生产,但是这些请求都被广州数控一一拒绝。 为何不与外国公司合作呢?广州数控副总经理陈晓涛介绍,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某机床研究所通过引进国外一家公司数控系统的整套技术,到90年代初,开发了自己的新产品,1992年这个机床研究所与国外公司成立了合资公司后,就逐步放弃了数控系统的生产、研发,结果沦为合资公司的工程配套和售后服务企业。从这个事例中,广州数控有了警醒,我国大型装备企业必须要坚持走自主创新之路。 要保住企业的创新命脉,就必须有一批高技术人才。“数控是靠脑发展的,不是靠引进生产线就可以解决问题。”广州数控董事长何敏佳最为欣慰的是,近十年来,广州数控设备厂专业技术人员基本上没有流失,并且每年还不断有外地高级数控研发人员加盟。2001年,广州数控组建成立了企业技术研发中心,现有各类研发人员350多人,占公司总人数的30%。2003年11月起,中心开始承担国家“863”计划重点“中档数控系统产业化支撑技术”项目,成为推动企业实力迈向新台阶的有力“引擎”。 广州数控的研发有一个特色,为了提高速度,很多新项目都是由两个课题组并行研发。一方面提高了项目的成功率,另一方面引进了内部竞争机制。 目前,广州数控已拥有15项专利技术,主持、参与制订了6项行业标准。现在,该公司的产品实验室已达到国家机床检测中心的测试水平。广州数控还将加大研发投入,力争每年的研发经费投入在销售总收入中的比例达7%以上。 为满足国内外机床厂家的二次开发要求,近期广州数控的研发重点主要集中在开发采用奔腾级处理器的加工中心系统上。其中,由公司自主开发的21MA加工中心数控系统,操作简单,实现了高速控制,受到业界一致好评。 自主创新结出硕果。广州数控已形成一套有特色的研发、制造和营销的管理模式,拥有国内最齐全的数控系统系列产品,近3年来共有10种新产品投入生产。由于经济型、普及型系统产品性价比高,广州数控的产品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优势。2006年,公司产销数控系统3.6万台套,产销量占国内同类产品的50%。今后,广州数控将从经济型市场向中高档市场进发,力争打破国外企业在该领域的垄断局面。 ——转自《人民日报》 (
相关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