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农业农田的可持续发展,很多农田的耕作策略倾向于少耕晚耕,或者是轻微改造地标之列的方式,也就是所谓的保护性耕作,这种耕作方式自然也需要配备相应的配套措施,结合如今的自动化监测、物联网、导航定位等技术,农业机械设备也有望更为智能化。
中国农业大学等科研机构的李洪文教授团队,就提升保护性耕作机具智能化程度等问题展开了研究,主要是通过自动导航与测控技术,即从接触式、机器视觉式和GNSS式三种免少耕播种自动导航技术入手,结合农田信息感知、智能决策、农业装备远程管控等技术,展开研究。
该研究总结自动导航与测控技术在保护性耕作中现有应用的基础上,展望了未来保护性耕作机具自动导航、作业参数监测和保护性耕作机具作业控制等三项技术的研究方向,对保护性耕作机具实现智能化指明了方向。
基于GNSS导航的作业速度监测技术是利用多普勒频移原理,直接得出机具作业速度,然后根据作业幅宽便可计算出机具在该时间内作业面积,GNSS导航同时还能获取机具的作业位置信息,从而避免换行作业时出现重复作业或未作业地块,不仅可以取消机械式划线器,降低机具制造成本,而且可提高作业精度和作业效率。
研究中的自动导航技术、测控技术,指的是基于机器视觉、GPS导航、惯性导航等方法,实现车辆自主路径规划的反馈控制,在设施农业上也有广泛应用。通常利用GPS北斗定位模块来反馈位置信号的,也就是GNSS式导航技术,通过获取来自GPS、北斗等全球定位导航系统的信号,反馈到上位机上,根据定位信息来指导车辆的行驶速度、路径等,起到自动导航、路径监督等目的。
应用在农业方面,需要结合农业作业参数的监测技术,比如地表秸秆覆盖率、作业面积、种植作物类型、耕播种机漏播情况、作业深度等因素,多种因素结合自动化调控。
智能化是提升保护性耕作机具作业质量和效率的重要途径,作为智能化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农业、农机设备、农业生产方式等方面都会应用发展迅速,相信智慧农业的发展会越来越智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