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发布!“十四五”节能产业发展专家建言寄语

   日期:2021-03-02     浏览:99    评论:0    
核心提示:2021值此“十四五”的开局之年,碳达峰、碳中和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节能既是我国能源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也是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最重要的抓手。 序   言2021值此“十四五”的开局之年,碳达峰、碳中和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节能既是我国能源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也是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最重要的抓手。面对能源供需格局新变化、能源发展新趋势,围绕节能产业发展的新机遇、新战略、新模式和新路径,着重剖析现阶段节能产业发展过程中难点、痛点和堵点问题,通过市场倒逼机制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有

2021值此“十四五”的开局之年,碳达峰、碳中和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节能既是我国能源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也是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最重要的抓手。

 


序   言


2021值此“十四五”的开局之年,碳达峰、碳中和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节能既是我国能源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也是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最重要的抓手。面对能源供需格局新变化、能源发展新趋势,围绕节能产业发展的新机遇、新战略、新模式和新路径,着重剖析现阶段节能产业发展过程中难点、痛点和堵点问题,通过市场倒逼机制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有效突破发展转型瓶颈,争取在未来行业格局中更具话语权和竞争力,彰显企业社会责任,实现企业与社会、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上海市节能工程技术协会公开征集“十四五”节能产业发展专家建言寄语,现遴选出具有代表性和前沿的部分专家观点,供产业界同仁们探讨参考,携手共进。

 

 

陈  宏

上海市节能工程技术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上海市分布式能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秘书长

上海创新节能技术促进中心主任

“碳中和”目标将加快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绿色节能产业站在了时代的风口浪尖上。虽然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呈现出很好的发展态势,但仍然面临一些问题,如科技转化不顺畅、商业模式创新不足、技术创新动力不强、供需信息不对称、从业人员水平参差不齐等。企业应在能效、人才、技术、品牌等层面实施以节能减排为抓手的绿色升级,实现低碳转型,有效突破城市低碳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中的瓶颈,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掘金绿色经济。“十四五”期间应进一步激发产业上下游各方创新意识、协调各方资源,搭建优质资源与优势企业之间的合作桥梁,推进用能企业和节能服务公司数字化能源转型,实现节能科技创新及资源对接,构建分工参与、各尽所能、合作共赢、可持续发展的绿色节能产业链和蓬勃生态圈。

 



方建平

上海航天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总裁

上海市节能工程技术协会副会长

我国分布式能源发展应把握数字化、智能化这一核心要素,向低碳化、数字化的综合智慧能源不断演进,打造安全可靠、绿色低碳、高效经济的韧性能源应是分布式能源与智慧能源的战略使命。分布式能源技术借助可控可靠、启动快速的优势,将有望在解决韧性化能源系统建设方面扮演重要角色,成为解决城乡能源供应与管理痛点和难点的重要“抓手”,为建设城乡能源大脑提供基础应急安全保障能力。

 

王育华

紫泉能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上海市节能工程技术协会副会长

“十四五”期间是国家能源产业面临巨大转型的重要阶段,节能产业的发展需要创新思路,不能老瓶装新酒,今后要大力推动两个转变,一是耗能企业主动寻找节能方案的转变,通过政策法规和财政激励给耗能企业一定的压力和动力,同时提供耗能企业实行自我评估、发现问题和提升潜能的工具和平台;第二是实现节能服务公司从卖产品到提供客户整体解决方案的转变。要回归到客户的需求并以此为导向,让低碳节能成为客户实施综合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节约成本,创造价值。

 

 

徐  强

上海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

上海市节能工程技术协会副会长

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控制考核目标已从相对减排转变成绝对减排,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功能提升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建筑运行的碳排放总体呈逐年递增趋势。另一方面建筑建造和更新所需的水泥、钢材等各类建筑材料的生产也将产生大量的碳排放,统计分析表明,建筑运行和建材生产的碳排放量基本相当,两者碳排放总量占全社会碳排放量的40%,是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战略目标的重点关键领域之一。实现“30、60”战略目标,对于相对传统的建筑和建材产业来说,既是十分严峻的挑战,更是技术创新、转型升级,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机遇。

 



张立寒

上海燃气工程设计研究有限公司总经理

上海市节能工程技术协会副会长

站在全球能源大变局的风口,企业乃至国家如何实现借“机”蓄力,弯道超车?伴随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持续推进,我国已逐步实现天然气替代终端燃煤的“历史欠账”,从而奠定推广区域型天然气分布式供能系统的基础优势,为实现绿色低碳、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能源战略提供机遇。弯道超车需要结合自身优势,在清洁能源领域的技术、消费、生产、机制等方面创新,这些领域将带来大量投资机会,创造更多就业岗位,清洁能源产业将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罗  蒙

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

常务副书记、纪委书记

上海市节能工程技术协会医院分会会长

近年来伴随着节能产品和技术的普及、5G智慧能源管理的出现,提升能源利用效率、绿色运营理念深入人心,医院行业能源管理精细化程度正在形成新的局面。未来的医院节能工作将脱离传统的狭义节能,在医院建设、运营管理等多方面实施并发挥作用。医院运营过程中,应在设备节能和管理节能的基础上,拥抱不断涌现的新材料、新产品、新技术和新服务模式,进一步借助社会资本,不断优化能源供给和消费,实现能源总量和能耗强度控制双重目标,加强医院与节能技术企业之间的交流,构建透明、有效竞争的能源服务市场,鼓励科技创新、模式创新,推动医院行业用能清洁化,不断提升能效水平。

 

张  新

上海锦江资本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监

上海市节能工程技术协会酒店分会会长


      酒店业运营耗能巨大,在节能降耗、提升效益上具有很大潜力。针对酒店投资大、运营周期长、服务要求高的特点,要实现最大程度低碳节能、获得最佳资源配置效率,绿色节能理念要贯穿于酒店的设计建造、设备安装、运行维护等全生命周期。根据酒店的淡季旺季或高峰低谷等不同使用特点,选择合适的冷热源设备选型,具备分区域、分时段灵活供能的能力。酒店运营需消耗多种能源,应建设或完善酒店综合能源管理平台,从投入少、能耗低、施工简便、见效快等方面制定节能技改工作方案,同时应加强酒店建筑内部区域的环境消毒及空气新风质量的提升。

 

 

肖  勇

上海电力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

上海市节能工程技术协会副秘书长

节能是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最重要最经济的手段,为了实现“碳中和”目标,“十四五”期间建议能大力培养节能产业专业人才。随着能源结构转型、碳配额下达、碳交易市场正式运作等,各行各业需要大量的节能专业人才。节能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有全方位的节能教育培训体系支撑,需要更多高质量的培训机构和组织,开展权威性的认证培训,需求单位应提供充裕的培训成本,组织安排人员积极参加培训,快速将学习成果应用到节能与绿色能源管理的场景中,助力企业实现快速低碳转型。在绿色节能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加强人才培养和技术交流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鲍春蕾 

博彦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总经理

上海市节能工程技术协会理事

开展“十四五”节能工作,从消费方面看,节能具有节能主题的普遍性、节能过程的整体性、节能指标的相关性、节能技术进步的阶段性等几个特点。从能源供应方面看,我国在能源配置方面有很大的节能潜力,对于能源管理,应从能耗、舒适度、设备性能等维度进行全面评价,让能耗诊断有据可依,提前发现问题、提前介入是节能的关键。通过精细化管理与技术手段,将原有设备的性能发挥出来,并采用软件硬件相结合的节能方式,有针对性帮助实现不同需求的节能。

 

陈雷昕

上海翱途流体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上海市节能工程技术协会理事

“十四五”期间,节能产业将面临很大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未来市场需求将会从工程型需求转向服务型需求,综合性解决方案及服务提供的重要性将日益凸显,根据需求提供专业化方案将取代割裂的单纯产品与运营管理。节能服务公司需要创新方法,改变能源工程链的片段化难题,真正实现能源工程从规划设计、系统建设、运维管理等的全产业链运作,通过模块高效化和改进持续化,真正实现能源系统的绿色低碳、节能环保。

 

 

冯道伦

上海海事大学科技处处长

上海市节能工程技术协会理事

在“十四五”期间,要进一步加快推动绿色节能低碳技术的产学研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新科技新产品的研发到产业化,是一个周期长、环节多的长链条,新技术在研发完成后,如何转化、集成和整合、快速应用到节能产业各场景,需要技术、资金、市场三个要素紧密配合衔接。高校和科研机构要深入研究科研成果的实用性、生产条件和工艺特点,企业要加强创新意识,对新技术主动消化吸收、在实际生产中再创新。建议各环节互相配合,跨前一步主动补位,携手联动,有效推动节能新科技的成果快速转化。

 

 

戈淮军

新奥能源上海市级公司总经理

上海昆仑新奥清洁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上海市节能工程技术协会理事

为实现社会经济绿色节能低碳转型,需进一步发展精细化、智慧化区域能源系统,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能力和手段,实现能源系统和各用能系统的互联优化,尤其是可再生能源,通过多能互补、提供综合能源管理服务、创造新型能源供需模式,利用区域内网状共享和共赢,实现低碳能源供需的本地平衡。
 

 

郭晓波

上海威派格智慧水务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上海市节能工程技术协会理事

智慧水务的本质是提升水务运营效率促进绿色节能发展的工具,其宗旨是运用大数据平台管理理念,结合物联网发展趋势,打通水务各业务领域数据孤岛,通过底层数据标准化,将水务的每一个数据真正应用到实际业务场景,结合高标准的硬件制造工艺和不断优化的软件系统开发程序,以一体化门户的管理形式呈现,最终实现水务企业节能和增效的目的,提升水务企业运营管理能力,为城镇(乡)居民提供优质安全的饮用水,同时保障设备的高效运转,实现低成本达标、高标准排放、管理效率提升、可持续绿色发展的节能目标。 

 

黄志波

上海能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上海市节能工程技术协会理事

绿色节能产业向数字化、信息化、高质量发展转型,应持续推动能源系统的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系统的开发与应用,以期产生巨大的节能效果。随着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格局的演进,绿色低碳、节能环保的新基建将为经济社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底层基础。在工业能源系统及城市建设领域方面,考虑到能源系统基础设施的长期性,应采纳各种超高能效的技术装备及先进的控制系统和算法软件,从技术进步的角度推进节能工作,适度大胆启用创新技术,提前淘汰落后技术。

 

赖天荣

上海盛世欣格力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

上海市节能工程技术协会理事

目前传统空调设备层面的提升已经达到了瓶颈期,但系统能效的提升还有非常大的挖掘空间。在当前保护臭氧层及遏制全球变暖趋势的大背景下,应继续加强环保冷媒的研究,生产企业如何提升空调系统能效、研发更低ODP和GWP的制冷剂是我们的社会责任与使命,也希望有更多的单位加入进来,共同努力一起承担社会责任。今后的重点应是系统方案、施工组织、使用方式的综合改进以不断提升系统能效。

 

 

刘正宇

双良节能系统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上海市节能工程技术协会理事

面临低碳时代风口的到来,对节能技术公司来说充满机遇和挑战,要拥抱新时代,重铸核心竞争力,重点是提升绿色低碳节能技术的创新能力和服务能力。需大力培育节能低碳型的技术创新领军企业,借力科技创新和资本市场的要求,以提升企业可持续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定力与经营管理能力,积极探索节能减碳的方案,通过设定具体可行的商业和财务目标和行动计划,抓住碳中时代带来的契机,有效捕捉新科技和新市场的机遇,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欧阳丽

上海电气分布式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上海市节能工程技术协会理事

从节能产业来看,综合能源服务虽在短期内或许难以形成规模效应,但前景依然可期。综合能源服务包括对分布式能源的综合利用,面对热、冷、电、气等等复杂多样的能源形式,需要制定全方位的贴合用户需求的解决方案。一个成功的综合能源项目,如果仅靠“独自完善”或者“一家独大”的模式肯定是行不通的,企业与企业之间需要协同合作,通过对彼此业务进行联合与优化才是正道,产业链的上下游企业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做好应该做的事,才能最终呈现出满足用能需求的完美系统解决方案。

 

 

石  君

上海哲夫机电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

上海市节能工程技术协会理事

电力运维服务商现阶段的难点集中在对客户运维服务范围的理解偏差,运维公司目前仅针对配电房进行专业化管理,忽略了客户对节能的真正需求,真正有节能服务需求的又由于一些商务性前提,实施存在困难。基于这种现状,建议运维服务商在提高配电房配备率、完好率和准确率的前提下,对已有的客户,通过能效记录监测、专业能效分析,发现监测分析的机会,为有意愿的客户提供诊断分析报告,依托大数据分析及云平台,发掘用户节能潜力。

 

 

谭洪卫

同济大学绿色建筑及新能源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

上海市节能工程技术协会理事

“十四五”开局之年,注定是一个围绕未来“零碳”社会而谋划、聚焦碳减排而发力的关键一年。从节能到减碳,看似方向一致但内涵和路径并不完全等同,“碳达峰”、“碳中和”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和目标,“碳达峰”是基础和起点,“碳中和”(零碳)是最终目标。碳达峰是科学问题,不能高开(峰值高设)低走(过激减排),也无法低开(峰值低设)而不能就(阻碍合理发展)。目前社会主要碳排放来自三大能耗领域:工业、建筑、交通。研究表明工业、交通领域在2030年前的碳达峰可期,而建筑领域却难以在2030年前达峰,从只聚焦运行阶段的近零能耗建筑到贯穿全生命周期的零碳建筑,后者的挑战更为艰巨。建筑的节能、提效、可再生能源应用将会是未来关键的三步棋,需要融合数据新科技,更主动地拥抱可再生能源,向更智慧、健康、低碳的建筑迈进!
 

 

王  凯

善能生态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

上海市节能工程技术协会理事

“十四五”期间,能源行业处于颠覆性技术的爆发期,能源转型是系统工程,对症能源转型的“焦点”和“痛点”,通过在供给侧和需求侧开展贴合实际应用场景的科技创新,打造广泛互联、智能灵活、安全可控的新一代电力系统。分布式风电、光伏发电出力波动性、非可控性是影响其广泛接入电网的重要因素,同时,随着新能源汽车、快充等用电设备的大规模推广使电力需求侧的随机性越发显著,而需求侧引入智能化可调出力(AVG)的模块化燃气分布式发电将有效平滑需求侧功率平衡,通过需求侧智能化技术,促进需求侧低碳能源消纳和能效提升。

 

严  平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授

上海市节能工程技术协会理事

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首先要让企业充分意识到在生产过程、管理规范、生产工艺和设备系统控制等方面是可以节省能源。企业在技术上要创新、打破常规,提高能源利用率,创新是产学研相结合的动力,节能低碳发展的“产学研”模式需要不断创新,在研发项目的背后都需要企业的支持,根据企业生产特点和工艺要求,共同探讨剖析,给出优化方案,实现节能减排。

 

殷强强

上海克来沃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

上海市节能工程技术协会理事

为了实现国家“碳中和、碳达峰”的目标,企业应积极调整与转型,为优化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承担企业应尽的义务。建议节能技术企业应从单一的产品供应商转型为节能低碳整体解决方案供应商,结合利用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技术,自主研发核心硬件、软件、算法,深耕“新基建”小B、To B和To G领域,助力基础设施智能化升级。科技不是冰冷的植入,而是无声的改变,让节能产业朝着更有效、更绿色、更智能、更舒适的正向发展,推进我国绿色经济发展和低碳产业转型。
 

 

杨  麟

上海工业锅炉研究所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

上海市节能工程技术协会理事

“十四五”前,工业锅炉作为节能产业中的重要一环,全行业产能过剩、关键技术创新不足、行业专业集中度不高等短板比较突出。碳中和目标提出后,工业锅炉行业要立足大局、服务大局,通过技术与产品创新、产业结构优化整合、业务模式转型、行业管理升级来实现工业锅炉向高能效、低污染发展,以适应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快行业走产学研合作之路,并在数学化、网络化上有所突破,增强企业竞争力。 
 

 

张  杰

海尔中央空调上海中心总经理

上海市节能工程技术协会理事

在国家节能减排政策的指引下,中央空调市场的绿色理念正在逐步普及,技术创新也在不断进行,既有建筑的改造特点如何与节能低碳新技术(例如磁悬浮中央空调技术)融合,达到最优节能是目前的改造难点。加强国内节能低碳新技术的持续创新和优化,在满足新建建筑能耗要求和既有项目节能改造要求的同时,加大推进建筑系统节能环保、绿色低碳的力度,让更多的用户认识到节能低碳新技术的优势,让更多的大型建筑物变得更节能、更安全,推动整个行业的发展。
 

 

司军艳

大成律师(上海)事务所律师

上海市节能工程技术协会法律服务中心主任

“十四五”期间,是推进绿色节能低碳产业高质量新发展的重要阶段,应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在“碳中和”大背景下,国家各领域、各层面关于绿色低碳发展的法律法规将不断完善和强化,随之而来的重点问题是如何快速将新颁布的法律法规及时宣贯、普及到相关企业和单位,使节能产业中各相关方提升法制意识、了解法律规定、降低法律风险,在合法合规的框架中实现绿色节能的低碳转型快速发展。应根据节能产业发展特点,研究基于信息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条件下,研究节能管理与现有法律法规和标准等方面的对接问题。 
 

 

李铮伟

同济大学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教授、博导

上海市节能工程技术协会数字化能源中心副主任

现有的节能公司发展水平与企业需求仍存在不平衡问题,节能公司规模小、产业集中度低,创新能力不高,节能设备系统化、标准化低,市场化服务模式不完善。节能产业必须把握“碳中和”“碳达峰”的发展方向,积极探索新型发展模式,可以从三方面优化:一是完善产业制度和规范,节能公司以制度为导向,确定公司的产品和发展的新方向,以规范为约束,明确产品的效果。二是提供整体的独特的节能方案服务,充分考虑客户需求及具体情况,制定针对性强、成套化好的解决方案。三是运用综合思维,结合综合能源系统,探索多环节的综合节能新手段,以新理念新思路积极推动我国能源结构绿色转型。

 

夏莉莉

上海创新节能技术促进中心主任助理

上海市节能工程技术协会秘书长助理

节能技术研发与创新在节能产业发展战略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在绿色节能行业快速发展的形势下,更应修炼内功,加强重点难点绿色节能低碳技术的研发,建立完善的系统性技术标准和规范。加大节能科技创新技术及产品的推广与应用,促进科技资源与产业研究与应用相结合,通过研发成果转化到实际应用,达到应用成果促进技术迭代更新的闭环式良性互动,共同推进节能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

上海市节能工程技术协会(SESETA)是经上海市社团管理局批准,依法成立的社会团体法人。协会团结从事节能相关工程、技术、产品、服务、管理、科研的机构和相关人员,积极配合政府部门的相关工作,促进节能事业的持续发展,发挥桥梁、纽带和服务作用。协会以推进节能科技资源与产业研究及应用相结合,促进节能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为宗旨,推广节能新技术、新产品,分享节能领域实践经验,对节能技术和标准的革新、发展趋势进行讨论,并做出权威解读。为节能相关企业提供市场渠道、技术创新、政策辅导、人才培养、投融资等全方位的配套服务,连接上下游,共建生态圈。

 
打赏
 本文转载自:网络 
所有权利归属于原作者,如文章来源标示错误或侵犯了您的权利请联系微信13520258486
更多>最近资讯中心
更多>最新资讯中心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中心
点击排行
最新信息
新手指南
采购商服务
供应商服务
交易安全
关注我们
手机网站:
新浪微博:
微信关注:

13520258486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其他时间联系在线客服)

24小时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