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基础
传输线的理论推导比较繁杂,在这里不过多展开,只需要记住传输线典型应用即可,下面所讨论的均是无损耗传输线。
传输线中的波分为三种类型:
- 行波:负载与传输线阻抗匹配,此时反射量为0,功率全部被负载吸收。
- 驻波:终端短路、开路或接纯电抗,此时完全失配,功率全反射。
- 行驻波:接复阻抗或纯电阻(不匹配),此时部分失配,负载吸收部分功率,有一部分功率被反射。
为了使负载获得尽可能高的功率,通常需要对负载进行阻抗匹配,使得传输线中传输的是行波,从而使功率最大化输出。
传输线的典型终端条件
1.终端加载的无损耗传输线的输入阻抗
传输线的特征阻抗为Z0,负载阻抗为ZL,终端加载时,在距负载z’处,传输线的输入阻抗计算公式如下:
从上式可知,只要选取合适的z’就能够得到所需的输入阻抗。
特别地,在距负载1/4波长处,输入阻抗Zin=Z02/ZL——1/4波长传输线是最常用的阻抗变换器。
同样,在距负载1/2波长处,有Zin=ZL——1/2波长传输线不改变阻抗值。
2.终端短路或开路
2.1终端短路
终端短路时,ZL=0,根据传输线输入阻抗计算公式,可以做如下等效:
2.2终端断路
终端断路时,ZL=无穷大,根据公式同样有如下等效关系:
所以,我们可以利用终端短路或者终端断路的传输线来得到想要的电抗值,或者利用四分之一或二分之一波长传输线的谐振特性来进行调谐。
应用场景
对于F类功率放大器,我们希望使漏极输出电压近似为方波,输出电流为半余弦,且电压与电流交错,从而使晶体管功耗降低,提升效率。
对周期信号进行频率分析时,要用到傅里叶分解。通过傅里叶分析我们可知,方波的傅里叶分解中不包含偶次谐波分量,而半余弦波的傅里叶分解中不包含奇次谐波分量。
在工程上,我们一般只考虑比较大的谐波分量:
- 奇次谐波分量——基波频率f0和三次谐波频率3f0
- 偶次谐波分量——二次谐波频率2f0
考虑典型的谐波控制电路如下:
图中,A是输入节点,B是输出节点。
分析过程如下:
- 在节点A,对于基波频率f0, λ / 4 \lambda/4 λ/4传输线终端短路等效为并联谐振电路,其阻抗为无穷大,则此时A点电的基波电压最大,基波电流为0;对于三次谐波频率3f0,每 λ / 6 = ( λ / 3 ) / 2 \lambda/6=(\lambda/3)/2 λ/6=(λ/3)/2长度的传输线不改变其阻抗,故 λ / 4 \lambda/4 λ/4传输线对其作用相当于长度为 λ / 4 − λ / 6 = λ / 12 \lambda/4-\lambda/6=\lambda/12 λ/4−λ/6=λ/12的传输线,而 λ / 12 = ( λ / 3 ) / 4 \lambda/12=(\lambda/3)/4 λ/12=(λ/3)/4传输线终端短路对于频率3f0来说也等效为并联谐振电路,对三次谐波的阻抗为无穷大,故此时A点的三次谐波电压最大,而电流为0;对于二次谐波频率2f0, λ / 4 = ( λ / 2 ) / 2 \lambda/4=(\lambda/2)/2 λ/4=(λ/2)/2传输线终端短路相当于串联谐振电路,对二次谐波阻抗为0,此时A点二次谐波电流最大,而电压为0。故在A点,基波和三次谐波的电压最大而电流得到抑制,偶次谐波的电流最大而电压得到抑制,从而使得漏极效率得到提升。
- 在节点B,终端断路的 λ / 12 = ( λ / 3 ) / 4 \lambda/12=(\lambda/3)/4 λ/12=(λ/3)/4传输线对三次谐波频率3f0来说相当于串联谐振电路,对三次谐波阻抗相当于0,则在B节点三次谐波电压为0,电流最大。
- 在A、B节点之间用一根长度为 λ / 12 \lambda/12 λ/12的传输线将A和B节点隔离开来,主要对三次谐波起作用。B节点对三次谐波的阻抗为0,通过 λ / 12 = ( λ / 3 ) / 4 \lambda/12=(\lambda/3)/4 λ/12=(λ/3)/4的阻抗变换作用,使得在A点的三次谐波阻抗为无穷大,故在A点三次谐波电压最大,而B点三次谐波电压为0。最终,只有基波电压能通过A和B节点传到输出端。
通过上述谐波控制电路,我们可以发现晶体管漏极电压电流被塑形,使得其交叠部分减少,从而降低了漏极功耗,提升了效率,并且在输出端也能够获得想要的基波频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