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摩擦升级,更多“卡脖子”要来了?

   日期:2020-06-02     浏览:126    评论:0    
核心提示:最近头部媒体报道的海外新闻数量陡增,中美双方的“对话”和“拉锯”越发频繁。诚然,疫情增加了市场的不确定性,中美贸易摩擦出现加剧的趋势。“实体清单”、“半导体产业去中国化”、“限制部分学生或学者入境和访学”……近期,美国不断出台相关政策法规,从科技、贸易、教育等多个方面施压,让2020年显得愈发“不太平”。更加严峻的局势对于制造领域提出了更多挑战,由此也引发了很多人对于“产业链转移”的担忧。

最近头部媒体报道的海外新闻数量陡增,中美双方的“对话”和“拉锯”越发频繁。诚然,疫情增加了市场的不确定性,中美贸易摩擦出现加剧的趋势。

“实体清单”、“半导体产业去中国化”、“限制部分学生或学者入境和访学”……近期,美国不断出台相关政策法规,从科技、贸易、教育等多个方面施压,让2020年显得愈发“不太平”。

更加严峻的局势对于制造领域提出了更多挑战,由此也引发了很多人对于“产业链转移”的担忧。

而且在今年疫情的影响下,越来越多外资企业或跨国公司开始重新审视“转移”问题,也有国家鼓励和资助企业从中国撤厂的情况。

尽管拥有全球最大体量,但在不确定因素增多的情况下,依旧有很多企业开始考虑从中国市场“撤离”。

一边是广阔的市场空间,一边是诸多不稳定因素。针对近期我们看到的诸多报道和观点,今天就和大家聊聊贸易摩擦的长期影响下,制造行业可能面临哪些变革? 

 1

“卡脖子”VS“国产化”

产业撤出中国的原因无外乎以下三种情况:

  • 国内人力或自然资源等的成本上升,例如纺织、家具制造行业等,早在贸易摩擦就已经开始向低劳动成本国家或地区转移。

  • 中国本土企业市场占有率扩张,比较典型的有智能手机、家电和工程机械行业等。

  • 规避国内政策或政治方面的不确定性因素,这是当前引发制造企业焦虑的“痛症”,也是当下国内企业需要重视的部分。

 相对于成本和国产品牌崛起,当前更多外资企业会考量贸易摩擦和政策问题,如果撤厂或采取相应行动的外企形成一定规模,势必会对国内产业链造成影响,特别是一些高科技产业。

近期的“美国打压华为”事件就是例证,在禁售美产芯片的基础上,新禁令延伸到禁售“使用美产设备生产的芯片”。

抛开具体执行问题不谈,这一波猛烈攻势的确波及或者“震慑”了相当一部分厂商,国产芯片“当自强”再度冲上热搜。

另一方面据美国《纽约时报》最新消息,特朗普政府正计划撤销毕业于中国军方背景院校、目前在美国就读研究生的中国学生签证。随后可能会禁止中国公民在美国STEM领域(工程类、生物科学、数学、物理科学及相关领域专业)获得学生签证、参加研究生或博士项目。

图源见水印

由此可见针对国内高科技产业,美国的打压是全方位的,在如半导体这类产业当中,美国又有着较大的优势,“卡脖子”是显而易见的。

对此有人表示:“泱泱大国,岂无人才?”统统“国产化”,拒绝绑架!

然而,就以半导体产业为例,事实上国产芯片只是表面,这关乎到整个半导体产业,换句话说,国产芯片的研发只是第一步,后续生产是否能有满足要求的厂商承担?这些厂商能否用上满足技术要求的生产设备?这些问题并不是短期内可以解决的。

当然我们这里也并不是“贩卖焦虑”,尽管“卡脖子”当前,国家对于这类重点产业从来不吝惜人才和资源,也有很多企业在努力攻克技术瓶颈。

但对于“国产化”的盲目支持和乐观是不可取的,通过此次事件,也希望能有更多行业的企业加强自主创新,未雨绸缪。

正如一位行业前辈所说:“国产化并不是要事事争第一,也没有必要,不被限制就很好了。”

2

产业链转移?没那么容易

那么随着贸易摩擦的升级,处于被动地位的我们是否就要面临产业链的转移了呢?那倒不必“妄自菲薄”。

除了贸易摩擦带来的政策规避问题,疫情的确也催化了一部分企业考虑从中国撤厂,但从行业内厂商的投资情况和对外发言来看,显然国内市场机遇的诱惑力更大一些。

中美商会基于2019 年底汇总的调查问卷显示:仅有约17%的公司考虑或已经转移产业链至中国外,相比2017年的23%和2018年的19%有所下降。

但分行业来看,制造业依旧是受到影响较大的行业有约15%的企业考虑迁出、32%调整供应链、24%推迟投资;科技企业其次;消费和服务类行业公司多数表示影响不大。

而从投资情况来看,中国仍是跨国公司最主要的市场和投资目的地。

根据中美商会的调查:2019年将中国作为首要投资目的公司占比为 20%,39%的公司将中国作为前三大投资目的地之一。

从行业企业的投资情况也能看出,近年来制造行业的跨国企业在重点投资中国市场方面也纷纷发力,无论是建新厂、成立创新中心还是加强与本土企业合作,都是非常普遍的现象。

作为外企存量较大的制造业,尽管新设立企业持续下降,但投资额在近年来是有所回升的。

因此,尽管短期受到疫情影响很多企业没有扩大投资的计划,但从长期来看,中国市场的机遇和体量都是跨国企业非常看重的。

2019 年中国公司各行业增速普遍高于跨国公司

不过近年来随着国内企业的迅速发展,跨国企业中国区的收入增速有所放缓,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在自己的行业内获得了增长空间,在新赛道,国内企业和外企的角逐或许将迎来新格局。

结语:

尽管外部局势不明朗,但中国制造行业市场有着大市场、大基建、全产业链和人才红利等天然优势,所以国内用户和企业短期内没有必要因为产业链转移而焦虑。但在很多高端核心技术领域,中国与国际水平有着较大差距,想要完全摆脱限制依旧需要持续努力。

面向未来,工控小编认为,合作共赢依旧是主流趋势,中国市场拥有强大的内需和丰富的行业类别,更加需要持续开放、创新升级,相对于“一家独大”,“百家争鸣”才是市场健康发展的关键。

(相关信息来源:中金公司、知乎)

声明:本文为中国工控网原创,欢迎转发、转载。若转载者为团体,务必注明“本文转载自中国工控网(www.gongkong.com),版权归中国工控网所有。”

 
打赏
 本文转载自:网络 
所有权利归属于原作者,如文章来源标示错误或侵犯了您的权利请联系微信13520258486
更多>最近资讯中心
更多>最新资讯中心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中心
点击排行
最新信息
新手指南
采购商服务
供应商服务
交易安全
关注我们
手机网站:
新浪微博:
微信关注:

13520258486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其他时间联系在线客服)

24小时在线客服